最新消息:公益项目、公益组织、公益媒体入驻,请点击上方“入驻本站”提交。

公益创业:服务社会端起新“饭碗”

公益新闻 love 517浏览 0评论

社区治理创新突破“三百六十行”

公益创业:服务社会端起新“饭碗”
太仓市瑞恩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创办人陈维佳
 编者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管理在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创新,苏州“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社区服务社会化”等社区治理新举措以卓有成效的实践在全国创造了“苏州模式”。
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社区治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苏州城乡基层一线,目睹了各地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鲜活案例,切身感受一个个社区组织迸发的活力和人人参与的那种“公民意识”。从即日起,本报推出“苏州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生动实践”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高戬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黄青的职业,也无法理解她为何选择这个职业。黄青的职业不属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她是一个“职业公益人”——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并且从中获得报酬维持生计。“做公益怎么能拿报酬?拿了报酬还是公益吗?”无数人这样问黄青。
但黄青做的就是这份职业。昨天,苏州市民政局举行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项目签约仪式,黄青和她的团队与高新区枫桥街道签约,将为枫桥街道提供两年的社区服务。
在苏州,像黄青这样把志向和职业结合在一起的职业公益人已有数百人,他们承担着社会福利传递者和制度执行者的角色。
而且,苏州已经迈开了探索公益产业的第一步,以利润来贡献社会的“社会企业”正在萌芽。

志向和职业相结合高薪白领改行做“公益创客”

黄青是苏州飞扬华夏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理事长。
她的办公地点在竹园路上的苏州创业园,从外表来看,飞扬华夏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和入驻苏州创业园的其他小微企业没什么两样,但事实上,两者的区别很大——
首先,飞扬华夏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不是一家企业,它没有任何有形的产品,其主要业务是承接政府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及培育社会组织;其次,它不像企业那样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是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但是它是有收入的,而这些收入只能用于机构的人员工资和机构的再发展。
黄青曾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人事总监,年薪30万元。她富有爱心,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去福利院看望孤儿。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名上海的“公益创客”,“他做了整整8年的职业公益人,和他交流后我非常惊讶,原来公益还能这么做!”
此后,黄青萌生了做一个职业公益人的想法,去年5月,她辞掉了工作,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筹办苏州飞扬华夏公益组织发展中心。
很多亲友不能理解黄青的举动,“年薪30万的工作不干,去做什么职业公益人,发神经啊?”她的一个合伙人同样被认为“发神经”,此人曾是个自主创业的小老板,但现在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意。
还有一点引起了争议:做公益怎么能拿报酬?拿了报酬还是公益吗?
对此,黄青表示,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混淆了“慈善”和“公益”的概念,“慈善可以被认为是无偿的奉献,公益的范围更广,我认为一切有益于公众的事物都是公益。慈善之外的公益事业是有成本的,专职公益工作者的劳动付出应该有一个薪酬标准。”
去年12月正式成立以来,苏州飞扬华夏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已经承接了高新区首届公益创投第三方运营、高新区社会组织日常管理、高新区社会组织年检、高新区双拥模范城创建、高新区卫计委“健康家庭”创建等服务项目,今年四五月份配合高新区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苏州高新区社会组织成果展示、高新区5.12防震减灾日宣传等大型活动。
从这些项目中,中心获得了一定的劳务费,“但仅够支付员工工资,我和另一个合伙人半年没拿一分钱,直到上个月才给自己发了第一笔工资。”黄青说。
对比过去的收入,黄青坦言“一落千丈”,但她认为,能够把志向和职业结合在一起,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引用一句网上热传的话: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社会福利的传递者和制度执行者
社会发展催生职业公益人

和飞扬华夏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一起中标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项目的,还有太仓市瑞恩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服务对象是相城区北桥街道。
瑞恩的创办人陈维佳,现年36岁,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学博士后,曾任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副教授。
2009年-2011年,陈维佳在瑞典留学,他发现,在瑞典的社会福利体系中,职业公益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政府和基金会制定政策、拿出资金,通过职业公益人落实到民众中去,职业公益人是社会福利的传递者和制度执行者。”
2013年,当时还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陈维佳来到太仓,实施社科院与太仓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研究项目。在太仓工作期间,陈维佳逐渐找到实现自身价值和真正热爱的工作,也被太仓独特的城市气质和一系列立体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所吸引。于是在2015年初,当完成社科院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他便辞去了原来贵州大学的教职工作,放弃可能留任中国社科院的机会,作为一名“社会创客”,落户太仓创办了瑞恩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
和黄青一样,陈维佳也是一个职业公益人,他觉得,这就是一项普通的职业,只不过是专门帮助人的职业罢了。
为什么苏州会出现职业公益人?陈维佳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苏州经济发达,政府非常重视民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惠民政策,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些政策如何落实,政府没精力也没专业能力去管,所以需要职业公益人帮政府去做这些事。”
职业公益人提供社会服务,广大的志愿者也提供社会服务,二者之间有何差别?陈维佳表示,职业公益人提供的社会服务专业、稳定、持久,而志愿服务是偶然性的、非职业化的、专业性较弱。
职业公益人和志愿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陈维佳说,职业公益人是组织者、平台构建者,志愿者是参与主体,“太仓的鹊桥社区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去年暑假期间,我们在这个社区搞了一个快乐暑期活动,结果发现有6个志愿者表现活跃,于是,我们就作为协助者和陪伴者,帮助他们进行团队建设,提升他们的能力,后来他们组建了鹊桥社区邻里志愿团,能够自己组织各种活动,发现并解决小区里的问题。”
“一个完善的社会公益、福利体系,应该是这样的架构:政府和基金会提供政策、资金等各种资源,职业公益人去执行,发动社会广泛参与。”陈维佳说。

“社会企业”赚取利润贡献社会
让公益的雪球越滚越大

“公益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职业,还能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王黎明,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她告诉记者,公益产业正在苏州高新区起步。
王黎明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公益产业是社会公益体系中重要角色,表现形式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也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和自身发展,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赢利。
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正在苏州创业园内筹建一个社会企业实践园,目前已经有3家入驻——
中式芳疗机构“德元舍”。该机构致力于帮助盲人等困难人群,首期将吸纳6名盲人就业,还与明基友达基金会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对这些盲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期间给予食宿全额补贴和每个月1000元的津贴;试就业期间给予食宿全额补贴和每个月1500元的津贴;正式上岗后每个月底薪2500元外加业务提成。德元舍还打算与基金会、盲聋学校合作,开展盲人等弱势群体职业技能培训。
心动力公益服务中心。该机构承接了明基友达基金会的儿童身心健康教育项目,开设全免费公益课程、普通课程和高端课程,分别面向特殊家庭、普通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儿童,普通课程盈亏持平,高端课程的收入养活公益课程。
公平地公司“绿咖啡”项目。该项目秉承明基友达基金会“农户CEO”项目的精神,致力公平贸易,与中国公平贸易联盟合作,帮助获得欧盟公平贸易认证的中国农民销售农产品,资助中国公平贸易联盟内遭受重大疾病和紧急情况的困难农户。
王黎明向记者介绍,社会企业实践园的目标是每年引入3家“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以公益为己任,投资人也能有一定的收益,这样就可以激励更多的企业家投身公益事业。最主要的是,社会企业具有自我造血能力,能够自我复制、繁殖,从而使得公益雪球越滚越大。”

转载请注明:公益导航 » 公益创业:服务社会端起新“饭碗”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