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晨报社评:精神世界的“公益”行动不容小视
公益行动总被单纯理解为捐钱救命,而公益精神的实质有时往往针对的更是精神世界的建设和呵护。乌市的姐妹花,办了一个免费书屋,这不是什么大事情,但由此引发的市民纷纷免费捐书以及社会各界的共鸣,说明精神世界的公益行动也不可小视。
免费书屋和免费捐书,已经不是简单的热爱知识的问题,是基于自我精神满足和价值体现延展开的精神世界的公益活动。这种活动,和病床前的嘘寒问暖不一样,和志愿者输血救人不同,和慈善众筹也大不相同,它面临的是我们对待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大课题。它能让人静下来,少一点膨胀、多一点冷醒,少一些冲动、多一些洞察。让人看到不足,也让人在寻求知识中体味快乐和丰富,最重要的是,让人尊重科学的精神、理性的力量。所以,免费书屋表达着一种自信的文化态度,它和餐厅、网吧、慢摇吧、咖啡屋一同存在并不自惭形秽也不捉襟见肘,同时又和公共图书馆、书店一起遭受信息时代文化消费的挤压,保留应有的静谧和沉思。
但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免费书屋引带的系列振动,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生活的问题。
市民王莉夫妇下岗多年,他们靠打工供孩子上学,虽然生活艰苦,但还是省吃俭用买了很多书,王莉表示,希望将自家约300本藏书赠送给书店,让读者免费阅读。生活只会挤压没有空间的心灵,绝不会掏空有梦想有色彩的精神世界。
进入物质丰裕的时代,“眼球”消费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之一。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减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
当下,信息符号越多,视野却不见得辽阔,信息更新越快,文化收获不见得丰富。这种情形或许会将我们变成“信息布偶”。而将我们从漩涡中托举起来的,也许只有知识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兴起的读书热,蕴积了“科学的春天”的智力能量。所以,精神世界的公益行动推动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和文化互动,它强调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种植的是麦子,还是罂粟,播撒的是龙种,还是跳蚤。我们的社会如果需要不断进步,需要科学,需要理性的判断和知识的探索,就需要更多的精神世界的公益行动。
转载请注明:公益导航 » 晨报社评:精神世界的“公益”行动不容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