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0日,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成立大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大会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吉林省湿地保护协会共同主办,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中国湿地协会、黑吉两省林业和草原局的领导,近百名黑龙江流域自然保护地管理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湿地保护领域专家学者以及WWF公益合作伙伴伊利金典的代表共同见证了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建立。
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成立,为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有效促进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的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旨在保护黑龙江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为区域内人民的生活谋福祉。该网络将促进网络成员之间开展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遵从湿地保护科学原理,统筹开展湿地保护行动,分享中俄蒙三国跨境保护经验,全方位的提升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与管理水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巡视员程良表示:“成立湿地保护网络的意义重大,是对重点流域保护的有效模式,对整个流域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现已有长江湿地保护网络、黄河湿地保护网络、沿海湿地保护网络三大保护网络。保护网络工作得到了各地政府和社会人士的支持。通过此平台打造并探索黑吉两省在机制上,管理上的交流合作,可发挥吉林、黑龙江的管理部门的优势,提高湿地保护的成效,在平台上加强国际合作与生态保护,对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培训、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能力建设。”
WWF东北项目办公室黑龙江流域项目总监刘培琦指出:“在国家湿地保护与管理部门的积极支持与指导下,WWF同黑龙江流域内有关湿地保护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伙伴合作,推动黑龙江湿地保护网络的成立,填补我国东北地区湿地保护网络的空白。各方形成合力,将共同促进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目前,在我国已经成立的湿地保护网络中,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是唯一一个具有跨国界合作概念的网络,这是我们的特点,也是我们的优势,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会让我们取得更大的保护成效。”
会议还深入探讨了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了现行的湿地修复技术,交流了湿地保护的成功经验,为制定本网络的近期工作目标与行动计划奠定了基础。9日上午,WWF和伊利金典发起了对话环节,邀请湿地保护工作有关领导和专家,就黑龙江流域内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应对策略与技术手段、企业和公众如何参与等热点问题畅所欲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仅占地球表面6%的湿地面积,是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
黑龙江流域是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湿地面积约占我国湿地总面积的17.4%,是维系东北亚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黑龙江流域湿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威胁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水质污染及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造成了湿地面积和生态功能的大幅度下降。
2015年9月我国政府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国家“十三五”生态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目前,中国已成立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和沿海湿地保护网络,这些湿地保护网络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成立完善了我国湿地保护网络建设的空白,不仅能够全方位的提高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也将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公益导航 » 共建湿地保护网络 合力应对湿地保护挑战